站内搜索: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4008377618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成果 > 学术论文
水针刀配合手法复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33疗效观察
发布时间:2015-02-06 17:01:42    浏览次数:

水针刀配合手法复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33疗效观察

吴艳荣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理疗科   指导老师:吴汉卿
摘要: 目的:观察水针刀配合手法复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一种快捷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133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水针刀配合手法复位治疗,对照组使用牵引配合手法复位治疗,同时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治愈率的比较、血流变的变化和疗程长短比较。结果:治疗组在治愈率、血流变上与对照组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 ,治疗组疗程与对照组的差别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水针刀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时间短,见效快,疗效稳定,优于其他疗法。
关键词: 水针刀椎动脉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又称“颈型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有逐年提高且呈年轻化趋势。临床上以发作性头晕为主,伴有恶心、呕吐、听力下降,视力异常,甚则晕倒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中西药物、针灸、理疗及推拿等治疗是目前常用方法,但起效慢,疗程长,易反复。为寻求一种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我科采用水针刀微创疗法配合手法复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8例获得满意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参照1992年青岛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1]和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的诊断标准:(1)头痛或颈枕部痛,恶心,呕吐。(2)位置性眩晕、猝倒、持物落地、视物不清。(3)旋颈试验阳性。(4)X线检查示多数患者有颈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变尖,椎间孔前后径变窄。(5) TCD检查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80岁以下,愿意配合本研究并能签署知情同意书完成治疗者。
1.3  排除标准  (1)眼源性和耳源性眩晕;(2)颈椎骨折、脱位,急性椎间盘突出,结核,肿瘤等;(3)妊娠及哺乳期妇女(4)不按规定疗程治疗,服用其他治疗本病的药物,无法判断疗效者。
1.4 一般资料 从我院门诊和病房2012年1月至20139月间收治的13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按患者首次就诊顺序随机数字法分组,选取符合条件且接受水针刀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者68例为治疗组,65例为对照组,接受牵引配合手法复位治疗,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症状轻重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例数
男:女
年龄范围
±S,岁)
病程
±S,年)
治疗前症状评分(±S,年)
治疗
68
30:38
41.45±7.25*
8.02±3.72**
8.82±0.65***
对照组
65
28:37
42.58±6.06
8.13±3.15
8.94±0.53

与对照组比较 * P>0.05 , ** P>0.05 ,  *** P>0.05。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1)松解液的配制:利多卡因3ml ,生理盐水3-5ml , 天麻素针2-4ml ,川芎嗪针2ml ,维生素B12 1000ug。(2)具选择:选取中号或小号园刃水针刀1只,20ml一次性注射器1只。(3)治疗点的选择:a针:颈一横突b针:颈二棘突c针:枕腱弓中点。(4)操作:按水针刀“一明二严三选择”的规程,结合CT或X线片所示,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按水针刀三刀法定位。a:颈一横突,椎枕肌及头颈携带附着点;b:颈二棘突,椎枕肌项韧带附着点;c:枕腱弓中点,枕筋膜附着点。用紫药水做标记,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戴消毒手套,20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松解液6-9ml,针刃与颈部肌纤维、血管、神经走向平行快速进针,逐层切开分离,待患者出现酸、沉、胀感时,回抽注射器无回血,旋转分离,注药3ml,快速出水针刀,贴创可贴。
注意:水针刀达C1横突时,不提插,不横切,采用筋膜弹拨松解法旋转分离;松解颈椎棘突时向棘突侧方“八字”分离。每周2次,3-5次为1疗程。
2.2   对照组:针灸、水针注射双侧风池、阿是穴,配合卧位牵引,每周3次,3-5次为1疗程。同时配合颈部卧位牵引,取仰卧位,颈下垫枕,枕-颌式持续牵引。牵引角度:前倾5-20;牵引重量:体重1/10-1/6;时间:20分钟/每次。每天1次,14天为1疗程。
两组患者伴有棘突偏歪、小关节紊乱者,均给予手法旋转复位。患者取坐位,颈稍前屈,医者立于后,棘突向左偏歪者,嘱患者低下颌,颈稍前倾,右旋至极限,医者左手拇指固定于于偏歪棘突左侧,右手扶持下颌部,使头旋转约45,此时右手向上轻轻提牵,同时左手拇指迅速用力向左轻推,常听“喀”一声响,拇指下有轻微移动感。棘突向右偏歪者,方法相同,方向相反。一次复位不成功者,不可勉强,隔日后再复位一次。
两组患者均21天后统计疗效。
3  疗效标准及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2] 。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TCD检查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观察半年以上无复发者;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TCD检查有改善,能坚持一般劳动和工作,过度劳累有轻度不适;好转:症状、体征部分消失,可从事轻工作,劳累后有明显不适感;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变。
观测数据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资料不呈正态分布时,采用秩和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adit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数据处理使用表1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 结果    
3.2.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愈显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水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明显优于针灸、水针注射
表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愈显率(%)
治疗组
68
58(85.29)
5(7.35)
3(4.41)
2(2.95)
97.05#
92.64#
对照组
65
39(60)
7(10.76)
9(13.84)
10(15.39)
84.61
70.76

注:与对照组比较  # P<0.01
3.2.2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比较  见表2。 两组经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有增加,并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说明水针刀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均能有效的增加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峰速,改善脑动脉供血,但水针刀的效果更好,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01)。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比较(CM/S,±S

组别
左侧椎动脉
右侧椎动脉
基底动脉
治疗组(N=68)
 
 
 
治疗前
36.27±10.17
34.52±9.21
37.42±9.38
治疗后
53.86±11.23 # △
51.76±10.37 #△
54.2±11.03#△
对照组(N=68)
 
 
 
治疗前
36.32±11.02
35.32±10.52
37.53±10.07
治疗后
46.36±11.86 #
45.32±11.72 #
48±11.79#

注:两组与治疗前比较 # P<0.05   与治疗组比较△ P<0.01
3.2.3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相同的时间内治愈患者数量所占百分率比较 见表3。
两组在相同长短的的时间内(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治疗3周后)治愈患者数量所占百分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水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比牵引疗法见效快,疗程短,治疗次数少。
表3  两组在相同的时间内治愈患者数量所占百分率比较(%)

组别
例数
痊 愈
治疗1周后
治疗2周后
治疗3周后
 
治疗组
68
58
18(31%)*
30(51.7%)*
5391.3%)*
 
对照组
65
39
4(10.2%)
8(20.5%)
27(69.3%)
 

注:与对照组比较 * P<0.01
3.2.4 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感染、血肿、晕针等不良反应。治疗组中有2例有明显疼痛,未经处理,2天后自行消失。
4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原因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颈椎退变,椎体失稳,椎周软组织痉挛等所致椎动脉机械压迫与牵拉。(2)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导致动脉痉挛,或血管本身病变,血液流变学改变等导致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系列临床症状。针刀医学[4]认为各种原因导致软组织的粘连、挛缩可使椎体发生移位,这样使通过椎间孔的椎动脉受到机械性的卡压。这种机械性的卡压和化学性的刺激是引起颈椎病血液流变学改变的主要原因[5],从而加重大脑缺血缺氧。
水针刀松解可降低挛缩的肌肉、筋膜张力,使移位的椎体在手法复位的帮助下复原,并切断椎体再移位的病因,同时使痉挛肌肉局部蓄积的组胺、前列腺素、血管紧张素和氧自由基等体液因子得以释放,加上局麻药的使用首先减少治疗中的痛苦,同时切断了疼痛反射弧,同时病灶点局部注射,是短期见效,迅速控制疼痛的第一步;天麻素注射液具有镇静抗晕、改善脑循环,解除脑动脉痉挛,扩张脑血管等作用。尤其对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改善具有良好效果 ,配合川芎嗪,进一步增强局部血液循环与代谢,改善缺血缺氧、痉挛状态,这是本方法能迅速发挥抗晕止痛效果的第二步。本实验椎-基底动脉血液流变学的结果也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笔者认为,水针刀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发挥治疗作用的:(1)增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提高脑血流量,缓解血管痉挛。(2)对神经的良性调节。(3)纠正颈椎解剖位置,恢复其力学平衡而起到快速消除症状,治愈患者的作用。由于药物、水针刀松解、手法复位多管齐下,多途径、多靶点治疗,所以具有见效快,治疗时间短,远期疗效好的效果。
水针刀操作简单,费用低,安全无痛苦,不用住院,为患者节省了时间,降低了经济负担,快速减轻了痛苦;为医院节省了空间与时间,加快了病人周转率;为医生减轻了繁重的工作量,所以特别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孙宇,陈琪.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47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6
[3]吴汉卿. 《脊柱相关病水针刀微创针法》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年8月
[4]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9
[5]吴汉卿《中医微创解剖彩色图谱》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年8月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特色技术 | 学术成果 |图书器械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1998 - 2011 ShuiZhenDao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河南南阳水针刀新针法研究院 备案号:京ICP备180118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