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仲景针灸学术思想为指导 应用中医筋骨三针法的临床体会
吴汉卿 吴军瑞 北京世针联中医微创新针法研究院
【摘要】 目的:探讨仲景针灸学术思想为指导,应用中医筋骨三针疗法的临床体会。方法:根据张仲景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中的针灸学术思想,发现张仲景不仅是一位擅长外感杂病的医学大家,还是位具有相当造诣的针灸专家,他的针灸学术及临床价值:三阳宜针,三阴宜灸,取穴精炼,以穴代经,针灸并用、针药并用等学术观点,为汉代以后的针灸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后世医家医疗学习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推动了我国针灸学术理论的发展!吴汉卿教授以仲景针灸学术思想为指导,在应用中医筋骨三针疗法及水针刀技术的过程中,创新性的提出了“十四经筋区带动静筋结治疗点”的新学说,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治疗,疗效显著,安全可靠,远期疗效好。结论:以仲景针灸学术思想为指导,应用中医筋骨三针疗法治疗软组织损伤病、临床疑难病收到了确切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张仲景;针灸学术思想;中医筋骨三针疗法;十四经筋区带;软组织损伤病、临床疑难病;临床体会。
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其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不仅在辨证论治与理法方药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而且在针法方面:提出了辨经论治,三阳宜针、三阴宜灸,精炼取穴,以穴代经,针灸并用、针药并用的针法原则,为汉代以后的针灸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充分展示了医圣大家博大精深的针法风范,推动了我国针灸学术理论的发展!近年来受到广大针灸临床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作者以仲景针灸学术思想为指导,应用中医筋骨三针疗法治疗软组织损伤病、临床疑难病,收到了确切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仲景生于公元150年左右,约汉桓帝和平元年至永兴二年之间,卒年不详。东汉末年政治经济混乱,瘟疫四起,民不聊生,但当时的科技水平已经得到初步发展,达到了一定高度,“生铁柔化技术”促使铁制毫针的形成,奠定了针灸推广的基础,当时恰恰出现了“针灸热”,达到“治十中十,治百中百”的效果。“儒道互补”的文化底蕴,使仲景入世治国,任长沙太守,上可治理地方,下则疗民生疾苦。作者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文献记载,仲景的针灸学术思想及针灸的理论条文47条,使我们充分了解了仲景丰富的针灸学术思想。整部《伤寒杂病论》涉及到针灸的条文共有69条。张仲景针灸法继承了《内经》的思想方法,并开创了后代针灸学的先河。张仲景的针灸特色,主要表现在下列五个方面。
一、三阳宜针,三阴宜灸
《灵枢·官能》篇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针和灸各有所长。《伤寒杂病论》中贯穿了“三阳宜针,三阴宜灸”的思想。归入三阳经的疾病,多为外感、实证、热证,人体的抗病能力亢进或正常的阳证,宜针刺治疗;凡是归于三阴经的疾病,多为久病、内脏病、寒症、虚证,人体的抗病能力已经衰退的阴证,宜用灸法治疗为主,结合火针、熏熨等治疗方法。
三阴病证中的厥阴病为伤寒最后阶段,病情复杂且危重,特点为寒热错杂,仲景治疗厥阴病证,“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仲景以灸为主、针药为辅法治疗。体现了医圣的遵法则而不拘泥之,临床运用灵活效显的苍生大医风范。
中医筋骨三针疗法,是吴汉卿教授在传统九针基础上,结合针挑疗法、运动针法与太极针法,总结发明的微创针法。主要用于治疗骨筋伤病与脊柱相关病、中风偏瘫后遗症、临床疑难病等。该针法拓展了水针刀疗法的诊疗范围,提高了微创针法的治疗效果。
吴汉卿教授根据中医经筋学说及现代软组织损伤学、人体生物学、病理学,对中医经筋学说提出了新的学术观点:“经筋走行,结于骨峰;骨突筋结,动静交融;经筋结节,软伤疼痛;骨突侧方,血管神经;关节骨突,三点相应;筋膜肌肉,三角平衡;针法松解,筋结为宗”,总结了“中医经筋区带筋结三针点定位法”,总结出了“十四经筋区带筋结治疗点”新学说。
人体的经筋区带与腧穴次(即经络腧穴),即软组织肌筋膜动力链与筋结点,结交于人体的关节骨突上,为肌筋膜与关节骨突动静交点,每个关节的骨突三点对应,如腕、肘、肩桡侧的肌筋膜动力链分别附着在桡骨茎突、肱骨外上髁与肱骨大结节三个筋结点,构成了上肢外侧的手阳明经筋区带。而上肢腕、肘、肩的三个关节骨突筋结点,为生物力学的受力点,病理学的损伤点,也是手阳明经筋区带的筋结点,是三针法的进针点。十四经筋区带可分为:手、足三阴经筋区带,手、足三阳经筋区带及任、督经筋区带。
根据仲景“三阳宜针”的学术思想,我们应用吴汉卿教授创立的腕背三阳关,外踝三阳关:在腕背三阳关,选用微型筋骨针,针刺三阳关松解筋结点及属于阳经经筋区带的筋结治疗点,配合放血可以有效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后枕部、肩背部疼痛等疾病;我们选用微型筋骨针在外踝三阳关,松解筋膜结节结合放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腰骶部疼痛、下肢外侧麻木疼痛,取得了确切的临床治疗效应。
根据仲景“三阴宜灸”的学术思想,应用吴汉卿教授创立的腕前三阴关,内踝三阴关:我们选用微型筋骨针,在内踝三阴关的中阴关,松解筋膜结节,结合中药热敷、艾灸腹前筋膜区治疗急慢性胃炎、脾虚泄泻、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同时我们选用微型筋骨针,在内踝三阴关的后阴关,松解筋膜结节,结合中药热敷、艾灸小腹筋膜区治疗下腹部冷痛、月经不调、盆腔炎等妇科疾病及下肢内侧麻木疼痛,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二、精炼取穴,以穴代经
《伤寒论》中明确取穴只有6穴,是在辩证基础上循经取穴,只指出施针经脉,没有记载具体穴位,强调经脉辨证,重经胜于重穴,精炼取穴,以点代经的学术思想,启发并形成了后世倡导的“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取穴原则。
该书中选用的6个穴位,风池是手足少阳、阳维之会;风府是足太阳、督脉、阳维之会;大椎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期门是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肺俞、肝俞为背俞穴。有四个交会穴,2个背俞穴,1个既属于交会穴,又是募穴,人体的任何一个局部都是整个机体的一部分,精炼选取穴位即可调节整条经脉;这也正体现了仲景的精炼取穴,以穴代经的学术思想。
在针法精炼取穴定位方面,水针刀疗法与中医筋骨三针疗法要领歌诀中指出:针法重疗效,定点少而精;三针定位法,平衡为其宗……。水针刀发明人吴汉卿教授认为:人体动静态的平衡,是依靠骨骼框架的平衡稳定,肌筋膜构成的许多软组织立体三角区,而达到的。三角平衡区的三个筋结点,为生物力学的受力点,病理学的损伤点,也是三针法进针点,在治疗时以注重针法松解软组织肌筋膜结节为宗旨。创新性的总结出了治疗临床疑难病症的三针点。
如应用水针刀配合筋骨针治疗中风失语后遗症,颈后治哑三针点:a针颈2棘突筋结点;b针舌骨中点筋结点;c针环指尺侧末端筋结点。选用微型筋骨针,在上述三针点进行扇形松解筋膜结节,结合放血,疗效突出,1-3次即可治愈。
慢性胃炎胃溃疡疾病的治疗,选取三针点:a针:T9-11关节囊筋结点(胃病区胸椎背部两侧9~11关节囊),b针:胃病对应区筋结点(胃病对应区,腹前筋膜区上段,剑突根部与肚脐连线的上段,外至腹直肌外缘6cm的区域),c针:胫腓中上筋结点(下肢胃病点--小腿前外侧,胫腓间中上1/3点);选用微型筋骨针,采用筋膜弹拨分离法或筋膜扇形松解法松解筋膜结节,在胃病点针刺放血治疗,疗效优于其他治疗方法。
中医筋骨三针疗法的三针定位法,治疗疾病定点精炼,所选三针点以辨经论治,以点代线,以穴代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这也是学习仲景针法取穴精炼、以穴代经的学术思想,活学活用,临床应用的体现。
三、“针药并用,相得益彰”
仲景针法主张针灸、针药并用,提高临床疗效。《伤寒杂病论》论及针灸者为提高疗效,把汤药与针、灸等疗法相结合。《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有言:“妇人之病……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强调了针灸与方药不可偏废的思想。针、药各有所长,针药并用,其效果往往比只用一种方法为好。例如:“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即愈。”风邪太甚,阻于经络,药不胜之,通过针刺风池,风府二穴,以疏通其经络之气,然后再以桂枝汤解其肌表,祛风外出,即获痊愈。在治疗太阴经合并少阴经病中,仲景列出柴胡桂枝汤等方为其主治方,同时又另列二条专用针灸治疗的方法,针药合施,相得益彰,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吴汉卿教授作为中医微创专家,在临床上勤奋不息,不断研究探索仲景理论及经验,通过三十余年的临床实践,先后总结发明了水针刀微创针法及水针刀松解埋线疗法,中医筋骨三针疗法。在软组织损伤型颈椎病的治疗中,我们以针药并用、针灸并用为原则,选用微型筋骨针,在患节棘突、患节横突,肩胛内上角筋结点定治疗点,采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松解筋膜结节,结合中药桂枝加葛根汤加减(葛根30g、桂枝12g、川芎10g、当归12g、三七12g、丝瓜络30g、生姜15g、大枣5枚、甘草9g)以温通经络,舒筋散寒,祛瘀止痛,临床治愈率远远高于其他治疗方法。
在治疗妇科少腹冷痛、痛经闭经等疑难病中,我们选用微型筋骨针,在患者腰骶部生殖病诊疗区、骶后孔、腹前生殖病对应诊疗区与下肢生殖病治疗点松解筋膜结节,配合留置药磁线,当归芍药汤加减(当归10g、赤芍15g、川芎12g、茯苓30g、三七10g、丝瓜络30g、泽泻12g、甘草10g),每日三次,疗效显著;对于小儿遗尿病的治疗,我们应用水针刀松解埋线疗法,在生殖病诊疗区骶后孔、腹前筋膜区下段生殖病对应诊疗区、下肢生殖泌尿治疗点,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松解筋膜结节,配合口服中药甘草干姜汤加减(炙甘草12g、炮干姜6g、山药30g、桂枝9g、砂仁6g、吴茱萸6g),治疗小儿遗尿症,具有确切疗效。
四、重视预防,截断病情
《素问·五藏生成篇》云:“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大谷”即经脉,“小溪”即经穴,卫气健旺而运行于经络、穴位,发挥卫外的生理功能。若是卫外功能失调,则邪气乘虚而入,首先客于经络,针刺即可疏通经络,使卫外功能正常,以预防疾病、抗御外邪。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开宗明义指出:“上工治未病”。所谓治未病,有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两层意思。仲景重视经络:“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比如说:“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之,勿令九窍闭塞。”所谓“四肢才觉重滞”,即外邪已侵入人体经络,阻滞经络之气,采用上述治疗原则,及时疏通经络之气血,祛邪外出,疾病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在仲景学术思想中,针灸防止疾病的转化,即利用针灸截断疾病的发展方向,使病情停止传变,而趋向痊愈,如“太阳病……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对于经久不愈,有可能传向阳明经的太阳病证,使用针刺调动阳明经的经气,恢复人体正气,有效抗邪外出,就可以防止疾病传变。
对于现代医生则要求不仅能做到治愈疾病,未病先防,还要求具备提高临床疗效,规避医疗风险的能力;吴汉卿教授深受仲景思想影响,对于临床治疗有着新的认识:医患沟通是规避医疗风险的前提,微细解剖是微创针刀的基础,总结出了“三针法定位”,将人体划分出了“危险区”,为规避医疗风险奠定了基础。思路决定出路,方向决定安全,治疗时配合音乐疗法、饮水疗法的应用,则明显的提高了临床疗效及改善了患者的治疗情绪。关于针具的选择,对于病情轻、年老体弱或合并内脏疾病的软组织损伤疾病,可选用微型筋骨三针疗法治疗;对于软组织损伤病、疼痛病、风湿病,可选用水针刀治疗;对于颈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肌筋膜炎、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坏死症可选用水针刀三氧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外伤后遗症、广泛的肌筋膜炎、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坏死症、骨性关节炎、神经卡压症等骨伤科疑难病,可选用巨型筋骨三针疗法;对于脊柱相关病、临床疑难病可选用水针刀磁线三针法治疗。关于治疗时间的选择,根据中医阴阳学说,从整体观念出发,按子午流注法(注:子午流注,是针灸于辨证循经外,按时取穴之一种操作方法),采用不同时间,疗效也不同。一般来说,对于风湿类风湿病、软组织损伤病、骨伤病,可选在上午辰时至巳时(7点至9点)为最佳治疗时间;对于疼痛病,如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可选用在下午申时至酉时(3点至5点)为最佳治疗时间。从晴天、雨天来说,晴天为最佳治疗时间;雨天治疗后需要用红外线照射,防止寒邪侵袭。
通过以上有效地治疗措施,可减少中医微创针法治疗中的并发症,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提高临床疗效,规避医疗风险,值得广大临床医生在临床中参考使用。
五、重视“灸禁”,谨防误治
张仲景比较重视针灸禁忌,特别是在灸法的禁忌方面发展了《内经》的思想。其著作中谈到针灸禁忌或违禁而产生不良后果的条文有26条之多,但其中绝大多数是对于灸法的,“可火”、“不可火”、“不可以火攻之”等字眼对于我们较为熟悉。其所谓的“灸禁”(包括温针、烧针、熨等的禁忌)的范围有:太阳病初起,表里俱虚,阴阳气血并竭,中暍,脉浮热甚,微数之脉等证。“夫灸法当用火,用之不当,则因火为邪恶”。所以后人称为“火逆”。太阳篇中有:“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太阳病用火熏之法以取汗,纵令汗出,亦由火力劫迫所致,于治为逆,不得汗,则热无从出。火热灼津,令病人躁扰不安,火入里则伤其阴络,必致便血。此证由误火引起。仲景还提到挽救的办法:便血时,但清其热,不必止血,火清邪去,其血自止,治病必求其本也。太阳病篇又云:“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本条是论述阴虚之证误用灸法的。以上两条条文从两个方面阐明了违反“灸禁”的后果和病理机制,与前述三阳宜针,三阴宜灸的思想是一致的。
仲景遵守禁忌原则但也不拘泥于禁忌,敢于在临床中创新应用。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云:“病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微利则愈。”从所列症状来看,本病为妊娠水肿,关元穴对妊娠者,本为禁穴,然《内经》论及孕妇使用峻猛药物及有毒药物时说“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用药如此,用针亦当如此,且关元穴为治小便不利之特效穴,故仲景敢于打破禁区,于妊娠水肿用之,所谓“有病则病当之”。
吴汉卿教授在治疗脊柱相关病时勇于创新,总结发明了水针刀松解埋线疗法,创新性的将人体划分为九大诊疗区与九大对应诊疗区。提出来许多创新课题和理论,对人体经筋学说提出了新的学术观点:认为人体经筋区带与腧穴次,是由软组织肌筋膜动力链与关节骨突筋结应力点构成的体系,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软组织筋结点,结交于人体的关节骨突上,为肌筋膜与关节骨突动静交点,为生物力学的受力点,病理学的损伤点,是三针法的松解治疗点。
吴汉卿教授对经筋学说提出了新的学术观点:“经筋走行,结于骨峰;骨突筋结,动静交融;经筋结节,软伤疼痛;骨突侧方,血管神经;关节骨突,三点相应;筋膜肌肉,三角平衡;针法松解,筋结为宗”,总结了“中医经筋区带筋结三针点定位法”,总结出了“十四经筋区带筋结治疗点”新学说。因此人体肌筋膜动力链,简称为人体“十二经筋区带”。
十二经筋区带加上任督经筋区带”构成人体的十四经筋区带。十二经筋区带可分为:手、足三阴经筋区带,手、足三阳经筋区带。
1.手三阳经筋区带 起于手指背侧末端骨突点,行经于上肢背侧伸指肌筋膜动力链,结于腕、肘、肩背侧关节骨突筋结点,上行于胸背筋膜区,终结于头面部鼻旁、额角筋膜区。
2.手三阴经筋区带 起于手掌指末端筋结点,行经于上肢掌侧屈指肌筋膜动力链,结于腕、肘、肩前关节骨突筋结点,上行于胸前筋膜区,终结于胸腹季肋筋膜区。
3.足三阳经筋区带 起于足趾背侧末端骨突点,行经于下肢背侧方伸趾肌筋膜动力链,结于踝、膝、髋背侧关节骨突筋结点,行经于胸背部脊柱侧方骨突筋结点,上行于头顶筋膜区,部分终结于头面部鼻旁、鬓角筋膜区。
4.足三阴经筋区带 起于足趾末端筋结点,行经于下肢内侧方屈趾肌筋膜动力链,结于踝、膝、髋内侧关节骨突筋结点,结于股内关节骨突点,上行于胸腹部侧方骨突筋结点,部分终结于胸部季肋筋膜区。
5.任脉经筋区带 任脉经筋区带起于会阴筋膜区,经过腹下筋膜区耻骨筋结点,沿腹直肌筋膜动力链上行,结交于胸腹筋膜交汇处剑突筋结点,沿胸前经筋区带上行,交于胸上颈胸筋膜动静交汇筋结点,上行于颈前筋膜区,终结于任脉经筋区带筋结点(承浆次)。主要约束、固定胸腹部及颈前部肌筋膜带状区。
6.督脉经筋区带 督脉经筋区带起于会阴筋膜区,上行于骶尾筋膜区,交于腰骶筋结点,上行于脊柱棘突关节囊筋膜区,沿枕部筋膜区上行于头顶筋膜区,下行于面部鼻旁筋膜区,终结于任脉经筋区带交汇点(龈交次)。督脉经筋区带主要约束和固定脊柱、枕部及头面部肌筋膜的经筋带状区,维护脊髓及脊神经的正常功能。
根据张仲景传针灸学术思想:三阳宜针,三阴宜灸,取穴精炼,以穴代经,针灸并用、针药并用的学术观点,为汉代以后的针灸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后世医家医疗学习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推动了我国针灸学术理论的发展!吴汉卿教授深受仲景思想影响,所发明的中医筋骨三针疗法及水针刀技术,创新性的提出了“十四经筋区带筋结治疗点”的新学说,作者在仲景针灸学术思想的指导下,应用中医筋骨三针疗法辩经论治,针药并用,针灸并用,广泛应用于软组织损伤病、临床疑难病的临床疾病治疗;操作简单,疗效稳定,易于掌握,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广大临床医生在临床中参考应用。
【参考文献】:
1、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译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吴汉卿.《中医微创入路解剖彩色图谱》.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
3、石学敏.《石学敏针灸全集》.科学出版社.2006.
4、吴汉卿.《筋骨三针疗法》.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5、郭长青.针刀刀法手法学.第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6、吴绪平主编.针刀医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创新教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
7、吴汉卿.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创新教材:《中医筋骨三针疗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