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针刀疗法联合现代手法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的疗效观察
晋帅锋 河南省汝州市骨伤科医院疼痛科
【摘要】目的:观察水针刀疗法联合现代手法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的疗效观察,方法:对110例符合脊柱相关性疾病的患者,根据手法触诊和影像资料找出相应治疗点或以敏感压痛点按针刀和现代手法常规治疗,结果:显效90例,占81%,有效12例,占10%,无效8例,占7%,总有效率92%。结论:水针刀疗法联合现代手法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取得良好的效果,安全可靠。
【关键词】: 水针刀 现代手法 脊柱相关性疾病
所谓脊柱相关性疾病是由于椎周软组织损伤、小关节错位、增生退变及脊柱周围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刺激和压迫了脊神经、内脏神经所出现的一系列症候群,但发生疾病的脏器或组织均与脊柱相互分离且有各自的功能。追根溯源,关于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其鼻祖应归功于中华传统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祖国医学就有了有关脊柱相关性疾病的论述 。由于脊柱相关性疾病与内科疾病有交叉重叠,其引起的症状往往有一大部分表现为内科病的症状,如脊源性胃病,脊源性心脏病,脊源性咳嗽、脊源性失眠等,而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往只重视内脏病因,而相对忽略脊柱病因以及其它方面的原因,治疗方面也多以药物或者手术治疗,治疗结果并不满意。而通过对脊柱的治疗,这些病症常常能获得治愈或好转。
本人近年来,采用吴汉卿教授水针刀或筋骨针微创针法联合田纪钧教授的现代手法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取得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110例患者均是我院疼痛科病例,其中男65例,女55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31.26岁;病程1天~15年;颈椎段脊柱相关性疾病20例,主要表现症状有眩晕、头痛、眼部症状(视力下降、干涩、目胀)、鼻部症状(鼻塞、鼻孔内异样感觉、嗅觉异常等)、咽喉部症状(咽部异物感等)、耳部症状(耳鸣、听力下降等)、颅神经症状(呛咳、音哑、伸舌障碍)、循环系统症状(胸闷、胸痛、气短、心悸等,甚至出现心律失常)和其他一些症状(呃逆、睡眠障碍、高血压、身体异常出汗等);胸椎段脊柱相关性疾病30例,主要表现症状有胸脊神经激惹症状(损伤的神经节段支配区的放射性或局限性胸背部疼痛、麻木、肌肉紧张、痉挛或肌肉萎缩),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皮肤苍白、潮红、冰凉、灼热、多汗或无汗、心悸、心律失常、假性心绞痛、胸闷、胸部堵塞和压迫感、呼吸不畅、喘咳或痉挛性呛咳以及哮喘、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胃痛、腹痛、腹泻、便秘、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胆囊炎等);腰骶椎段脊柱相关性疾病60例。腰椎和骶髂关节损伤主要表现为腰腿痛和盆腔脏器的功能紊乱症(尿频、尿急、排尿不畅、遗尿、阳痿、下腹疼痛、里急后重感、腹泻、便秘、痛经、月经不调及性功能障碍、不孕不育等)。
1.2 治疗方法
定点定位机操作 (一) 颈椎段:1、水针刀治疗选择:①患节棘突:局部有压痛、弹响声或结节,这些部位往往可以触到柔韧的小结节、硬韧的条索样物,且常有压疼,即劳损和粘连、结疤、挛缩的部位。②患节横突后结节 ,③颈椎后关节囊,以颈椎棘突间隙旁开约15.-2.5cm。一般选择上述三个解剖部位,选用扁圆刃水针刀,快速透皮进刀,边进刀边回抽,逐层分离松解,注射松解液,如川芎嗪注射液、甲钴胺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利多卡因注射液、生理盐水等酌情选用,快速拔刀,压迫止血3分钟后,创可贴贴敷创口。
2、现代手法治疗:(一)松解软组织痉挛:关节面间的位置改变,必影响其周围的软组织不同程度的紊乱,这种紊乱主要是指原有的平衡遭到破坏,以致某些软组织出现紧缩、僵硬的痉挛之象。
使用的主要手法是:
①摩法:用手的掌面附着于局部,沿肌肉走行方向,做适当加力移动。其力度先轻后重,分别作用于皮肤和肌肉。
②推法:视部位大小,分别用拇指指腹或掌根沿肌肉走行方向稳力推进,应保持一定压力,切忌在皮肤上磨蹭。此法与摩法的区别在于,接触面积小、作用较强。
③捏拿法:用拇指与食指、无名指及中指合力相扣,用力捏合局部,并沿上、下方向移动,一紧一松连续操作。
(2)、纠正颈椎错骨缝或筋出槽
根据查体和影像学诊断视病情选用中立牵引点头法、中立牵引旋转45度法、前屈旋转法、侧压法等矫正寰枢关节、寰枕关节、C3-C6颈椎错骨缝。
(二)胸椎段:1、水针刀治疗选择:选取小号扁圆刃水针刀,①患节棘突间隙操作:刀口线与神经、血管的走向平行,患点棘突间隙快速纵行进针,逐层深入,达棘间韧带移行部、切开分离2-3刀,回抽无出血,注射松解液约2ml,快速出针,贴伤口;②棘突旁开约0.5-1.5cm区域,选择压痛明显处或有结节、粘连、痉挛等部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巾,戴无菌手套,局麻生效后,选取小号扁圆刃水针刀,快速透皮进刀,方向斜向棘突,有筋膜突破感后,停止进刀,回抽无出血,注射配制好的松解液每点约1-2ml,拔刀,创可贴贴敷创口。
2、现代手法治疗:先用摩法、推法、捏拿法疏松痉挛的软组织,分理肌肉,横竖推竖脊肌,弹骶脊肌,肌肉完全放松后,酌情选用鼓咳推压法、鼓咳分推法、提顿法等纠正胸椎前旋、后旋错骨缝和胸肋关节错骨缝。
(三)腰骶椎段:1、水针刀治疗选择: ①神经根内口入路(侧隐窝):取患椎棘间隙连线中上三分之一处,旁开0.8-1.2cm,常规消毒,铺无菌巾,戴无菌手套,局麻生效后,选取小号扁圆刃水针刀,快速透皮进刀,逐层松解,达关节突,针刀向内倾斜进刀,刀下有韧性感,即到达黄韧带侧隐窝部位,回抽无血无液,注射生理盐水无阻力,小幅度提插2-3刀,注射曲安奈德、利多卡因等松解液5-10ml,拔刀。②小关节囊入路:于棘间隙旁开约1.5-2.5cm,纵行分离,达小关节囊,纵疏横剥2-3刀,注射松解液每点2ml。③ 椎间孔外口入路:棘突间隙旁开约3.5-4.5cm,按“八”字入路法,斜行进刀,达横突骨面,对横突上下缘分别松解2-3刀,扩大椎间孔外口,起到解除神经根外口受压目的,注射松解液每点2ml。④ 骶髂关节区及骶后孔分离术,于骶髂关节压痛明显处及骶后孔为治疗点,常规消毒,铺无菌巾,戴无菌手套,局麻生效后,选取小号扁圆刃水针刀,快速透皮进刀,逐层松解,骶后孔选用旋转分离法,必要时可以骶管冲击疗法。
2、现代手法治疗:先用摩法、推法、捏拿法疏松痉挛的软组织,
腰椎选用经典的坐位三扳法、坐位旋转复位法、侧扳法、反“4”字法,骶髂关节针对前旋型错骨缝和后旋型错骨缝,可分别选用仰卧屈髋推髂前上棘法、侧卧伸髋推髂后上棘法,纠正其错位。
上述疗法5-7天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原有症状消失,功能恢复。好转:原有各类症状减轻,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
2.2 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组110例,治疗最少2次,最多2个疗程,平均治疗4次。按上述标准评定,治愈90例,占81%,有效12例,占10%,无效8例,占7%,总有效率92%。
3 讨论
脊柱是有多块椎骨组成的,连接椎骨的是椎间盘,其周围有起连接和保护作用的韧带,内容脊髓,脊神经及相关动静脉在椎周走行。当脊柱的平衡被打破,椎间关节错位、软组织损伤及随年龄增长出现的退行性病变,在一定诱因条件下直接或间接对神经根、椎动静脉、脊髓或交感神经等产生刺激或压迫,引起的颈肩腰腿痛及(或)所支配的脏器出现相关病症。于是就产生了脊柱为病因引起的的疾病,它不仅涉及大家所熟悉的颈、肩、腰、腿痛,还涉及循环、呼吸、消化、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的 50 多种病证,如:头痛、头晕、耳鸣、椎动脉供血不足、头昏、视力障碍、咽部异物感、脑震荡后遗症、血压波动、心律失常、胸闷气短、胸背痛、哮喘、“心绞痛”、类冠心病、胃痛、慢性消化不良、慢性胆囊炎、结肠功能紊乱(腹痛、腹泻、便秘)、一侧上肢或下肢凉、痛经、月经失调等。
西方医学关于脊柱相关疾病的学说,是在一百多年前(1885年),美国医生D.D.Palmder首先提出了“脊柱与疾病相关理论”。1895年,美国有一个名叫Harvey的民间医生,他沿用一种源自2500年前希伯克拉底时代的自然疗法,为一位因外伤引起听力丧失17年的打更人检查,发现患者第四颈椎棘突向后移位。他认为若将后突棘突复位可能会对患者有所帮助,经打更人同意后便采用手法复位,将后突棘突推回原位,打更先生的听力奇迹般的恢复了。至此便拉开了一个新专业的序幕,即脊椎矫正学。随着脊柱矫正医师在临床上的不断观察及治疗,发现许多似乎与脊柱无关的内脏疾病通过脊柱矫正也得到了改善或治愈,脊柱相关疾病学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据有关资料证明,目前世界医学界在通过治疗脊椎而达到治疗内脏器官的病症已达七十余种,可见脊柱相关性疾病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目前国内研究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的专家教授日益增多,研究深度逐渐加大,比如在国内最早进行临床治疗及研究脊柱相关疾病的学术带头人,是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的魏征教授和龙层花教授,他们从60年代就对脊柱的微细解剖及生物力学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创立了著名的龙氏整脊手法,他们总结编著了《脊柱病因治疗学》;50年前,罗有明教授在继承中医骨伤科正骨手法的基础上,对整脊手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创立了著名的罗氏整脊正骨手法;田纪钧教授认为“错骨缝、筋出槽”是常见病,多发病,不但可发生于周围关节,也多见于脊柱关节,结合X线、CT等现代检查设备,通过对脊柱相关病相应发病节段的推、拉、扳、压,揉、顺、拨、弹等手法使之复位,治法简约独到,常获立竿见影、手到病除之效,配合软组织手法,纠正脊柱周围的小关节错位,恢复动态失衡小关节的原有位置,并以安全为前提,田教授称之为现代手法。
而吴汉卿教授发明的水针刀疗法可松解椎周软组织结节,恢复其原有功能体位,调整内脏功能,松解液能消除无菌炎症,修复损伤神经,并治疗疼痛。
综上所述,运用水针刀疗法配合现代手法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对恢复脊柱生物力学平衡,消除症状,能起到提高治疗效果的作用,并缩短了疗程,加快了康复进程,值得研究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汉卿《大成水针刀疗法》,中医科技出版社,1996年8月
[2] 田纪钧《错骨缝与筋出槽治疗术》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年7月
[3] 龙层花《脊椎病因治疗学》2012年6月